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土壤有机质既是植物矿质营养和有机营养的源泉(本身含有氮、磷、钾、钙、镁、有机碳、硫和其他微量元素,以及各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又是土壤中异养型微生物的能源物质,同时也是形成土壤结构的重要因素。因此,土壤有机质就直接影响着土壤的耐肥性、保墒性、缓冲性、耕性,通气状况和土壤温度等,因此土壤有机质是鉴别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土壤有机质按其分解程度不同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粗有机质,包括分解很少但仍保持原形态特征的植物残体;第二类为半分解有机质,包括正在分解中的植物残体(如纤维素等),以及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各种产物;第三类为腐殖质,主要指与原来有机质性质发生较大变化,复合成为特殊性质的有机物质。我国除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高达40~50gkg1以上外,由此向西北,土壤有机质含量亦逐渐减少。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全氮含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且其比值(CN)随着土壤所处的环境因素和利用状况而变化。我国耕作土壤的CN介于913之间,其比值的高低放映有机质在矿化过程中所释放出有效氮量的多少,其比值越小,释放出的有效氮量就越多。土壤有机质的测定方法目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使用比较普遍方法是重铬酸钾容量法。重铬酸钾容量法不宜用于测定含有氯化物的土壤,如样品中氯离子含量不多,可加入Ag2SO4消除部分干扰,如土壤中氯离子含量较高,可考虑用水洗的办法加以克服,经水洗处理后测出的土壤有机质总量中不包括水溶性有机质组分,应加以说明。新采回的水稻土或长期处于渍水条件下的土壤中,由于其中的低价铁、锰等化合物会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必须将土壤充分自然风干才可进行分析。实验原理:在加热并有硫酸存在的条件下,用过量的重铬酸钾溶液氧化土壤中的有机碳,多余的重铬酸钾用标准的硫酸亚铁溶液进行滴定,根据消耗掉的重铬酸钾的量来间接计算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进而根据土壤中有机质与有机碳的比例(即换算因数)计算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目前,我国多采用Va
Be
mmele
换算因数计算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即认为土壤有机质平均含碳58,所以用有机碳的分析结果乘以1724即换算成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此外,采用重铬酸钾法并不能完全氧化土壤中的有机化合物,因此需要用一个校正系数来校正未反应的有机碳的含量,一般认为该方法所氧化的有机碳仅为实际含量的90,即校正系数为11。该方法具体反应过程如下:氧化反应:
2K2Cr2O78H2SO43C2Cr2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