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卷中对清末新政有专题论述。
3.梅恩伯格的《中国立宪政府的出现(19051908):慈禧太后认可的概念》(弗洛里达国立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英文版))一书专从政治改革的领域对清末立宪运动作了详细的考察和分析。他认为,清廷的预备立宪是进步的,是适应历史发展方向的,但他认为清政府的这次运动仍然是一次“传统的运动”,因而其改革的真实目的和本质正是为了维护它的王朝。同时他还指出清政府之所以推
f迟立宪运动,是因为统治阶级旧的惯性造成的。
4.傅因彻的《中国的民主:19051914年地方、省和中央三层次的自治运动》(澳大利亚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英文版))一书同样对清末新政的政治方面进行研究。在这本书里,傅因彻对19051914年,地方、省和中央三层次的自治运动作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论述。他认为清末的自治运动是中央和地方合力促成的。但他同时也指出,地方自治的权力仍然很微弱,各级议员所追求的还是国家整个政治的民主化,以避免中央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傅因彻还看到了国际方面对清末自治的影响,认为一些自治组织的出现与列强对敌方土地权的争夺有着不可否认的联系。总的来看,作者在该书中对清末的自治运动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5.傅吾康的《中国科举制度革废考》(哈佛大学出版社1963年版(英文版))和巴斯蒂的《20世纪初的中国教育改革》(法国莫顿出版社1971年版,美国密歇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译成英文出版)这两本书从教育改革的领域对清末新政作了相关论述。前一本专著主要说明了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在当时已经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要求,因而1905年清廷废除科举考试也是迫不得已的。新的教育政策和体制必然会战胜已经不适应教育发展要求的科举考试制度。在后一本著作中,作者通过对张謇教育思想及其在江苏教育活动的考察,着重分析近代绅商在晚清教育改革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近代绅商在兴办教育中与清政府之间的关系,并指出教育改革不能当做稳定政治的一种工具,而应当做政治改革的一种工具。但同时应该着重指出的是,巴斯蒂认为晚清的教育改革,完全抛弃旧的教育体制,去引进西方教育体制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这是因为学堂的设立及学费的增高,使得许多农家子弟失去了受教育或继续受教育的机会,只有富家子弟才有机会进学堂学习。
6.美国学者鲍威尔的《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陈泽宪、陈霞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和澳籍华裔学者冯兆基的《军事近代化与中国革命》(冯兆基著、郭太风译,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