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的文化内涵,才形成最初的茶道。也许因为陆羽曾是僧人,后来交往中的好友也有许多僧人,如曾收养过陆羽的积公禅师,还有陆羽最交心的朋友诗僧皎然(他们在陆羽对茶道的研究上都给予了很多的帮助),陆羽的茶道逐渐传入寺院。反过来,由于寺院特殊的生活习惯,陆羽的茶道也渐渐被许多僧人所接受。茶与僧的结合,另一方面是因为茶性与禅理,两者是互通的。山中寺院种茶,与僧人爱惜生灵不无关系,况且,僧侣爱茶、尚茶、崇茶,茶与僧的生活相伴成趣,“茶禅一味”,指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吃茶去”,早就成了禅林法语。
茶,因其自性高雅,常被用作待客之佳品,甚至奉为取代酒浆的祝天祭祀圣品。唐代名僧皎然,在其《饮茶歌》中吟道:“……一饮涤昏寐,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他把酒贬得如此之低,把茶说得神乎其神,虽不免有偏见之嫌,却也不难看出中国茶文化之久远,以及僧与茶的密切关系。饮茶对于僧人,即可提神,又可领悟佛性。茶的俭朴,让人矜守俭德,不去贪图享乐;茶道的专注,让人的精神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茶水的清香,让人尤如喝进了大自然的精华,换来脑清意爽,生出缕缕佛国美景。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茶禅一味”。
寺院茶道也称寺院茶礼,有一套很严格的程序。寺院专设“茶堂”、“茶寮”作为以茶礼宾的礼物,专门配备“茶头”,施茶僧职位,用以接待、礼敬宾客。寺院大量用茶以供养三宝(佛、法、僧),并以茶招待香客。寺院在职事变更上,都要举行饮茶仪式,且有一定的规则程序。寺院茶礼有极为周祥的规定:有安排茶事的专职人员、茶事的固定程式、严格的等级、不同的规模运用于不同的场合。茶礼构成佛教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茶与禅的结缘是全方位、多方面的。千百年来,在昔日名寺众僧参禅悟道的土地上,一些经前辈僧众辛勤培植的优质名茶时至今日仍闻名全国、香飘四海。这里面有晋时东林寺名僧慧远曾自种自制并用其款待过大诗人陶渊明的庐山云雾茶,有已具1200年历史的杭州龙井寺的龙井茶,有宋代末年延福寺僧人净明、胜因在莲花峰岩石间首次发现的石亭绿茶,有久远的天心寺僧在武夷山生产的有“茶中王”之称的武夷岩茶之极品“大红袍”,还有生长在黄山云谷寺、松谷庵、吊桥庙一带,终日与奇松、怪石、温泉、云海为伴的黄山毛峰等等。
f名刹出名茶,名刹多位于名山,名山又与名水相连,人说“水是茶之母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