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和释疑
新华镇第六小学吴妙玲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进行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读书质疑,读书解疑更是小学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自由发问时往往浮于表面,如字音、字义的理解,发问变得有量而无质。因此,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引导和训练,持之以恒,才能达到自悟自得的意境。因为训练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起点不同,要求也不同。从字词到句子,从段落到篇章,从内容到思想,从叙述顺序到修辞手法,要分别引导学生从哪几方面去提问,怎样发现问题,怎样出问题。一、扣题导疑,带问学文有些题目以精练的词语揭示了文章的线索、中心事件或主题,这就宜从题目入手,抓题目质疑,牵一发而动全身。如《飞夺泸定桥》一文,在板书题目之后,我让学生读题目,找出重点词“飞”“夺”、,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个词,提出问题。学生经过思考后,提出了以下问题:“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怎样飞?”“怎样夺?”“在什么情况下飞夺泸定桥?”“泸定桥是一座怎样的桥?”学生提出问题后,不用忙着帮他们解答,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找答案,经过四人小组讨论来印证自己的答案。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增强了学习的兴趣。二、词句释疑,由疑生问文章的遣词造句,往往体现了作者在文章中表情达意的独具匠心。为了帮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应训练学生找出句、段中的重点字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用这些词,换成别的词,效果有什么不同?从而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有这样一句“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句中“终于”一词用得很好,如何引导学生生疑呢?一般来说,学生只会问:“为什么作者用‘终于’这个词呢?”我先让学生比较这两个句子“她抽出了一根。“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学生马上感觉到了“终于”一词说明了什么。显然,同样的问题,最后一问就比前一问质量要高。从追求词义的理解上升到
1
f追求内容的理解,思维深入了。从而明白小女孩是经过思想斗争后做出的决定,也了解了小女孩非常需要这根火柴,更能感受到小女孩处境的凄凉。也就很容易理解小女孩为什么会幻想到大火炉了。三、读中生疑,多读解疑何时质疑,何处置疑,应因文而异,不拘形式,更重要的是养成学生在阅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