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思考摘要:我国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的漏洞进行盈余操纵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使其无法客观、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本文通过研究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探讨我国目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关键词:盈余管理;上市公司;新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对我国上市公司产生了一定约束作用,但同时也导致其盈余管理行为的变化,上市公司利用新准则的一些不完善规定进行盈余操纵行为,以此来粉饰财务报表,达到预期的目的。一、盈余管理概述盈余管理最早出现在19世纪,是从早期的创造性会计演变而来,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契约理论的创始人科斯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有机组合,这些契约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盈余管理的存在。理论界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人为地控制会计方法的选择来影响会计盈余,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盈余管理是管理者在准则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灵活运用会计选择以达到影响盈余调节的行为。盈余管理的前提必须是合法、合规,必须在一定的空间和范围内进行,如果超过这个空间,就可能有欺诈或造假的嫌疑,演化成会计造假。因此遏
f制企业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2006年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限制了盈余管理的空间范围。但是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即无法回避的利润操纵现象。1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新准则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上市公司过度盈余管理的行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取消了存货计价的后进先进法,规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或加权平均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这一新规定使存货流转得以真实反映,消除了人为调节因素,较好地抑制了公司的盈余管理。(2)规定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得转回。目前上市公司通过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在亏损年份大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待明年冲回,以达到扭亏为盈的目的;二是在小盈利的情况下,选择某一年大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待几年后缓慢冲回,以制造业绩小幅稳定上升的良好状态。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一经确认不得转回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上市公司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各期利润的可能性。(3)扩大合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