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原理1、P2学前教育:指旨在促进入学前儿童(36、7岁)是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2、P7现代社会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1学前教育事业成为公共事业;2托幼机构教育职能进一步加强。3扩大托幼机构教育规模,重视托幼机构教育质量;4重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5重视对处境不利儿童的补偿教育;6关注特殊儿童“回归主流”,全面实施全纳式教育;7重视多元文化教育,强调课程的文化适宜性。8走向多元化3、P13学前教育价值:指学前教育与个体及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4、P23教育功能的特点:1客观性、2多样性、3整合性、4方向性5、从功能论的角度分析“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1“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所依据的“关键期”理论已经遭到质疑。“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就是个体多方面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在儿童期,关键期和敏感期的确存在,但是不是意味着错过关键期和敏感期后发展的障碍就完全无法弥补。“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把关键期的作用推至极化,导致了“早期经验决定论”,否定随后阶段发展的作用,关键期的起止时间不是适用于所有儿童的固定时间段。2“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都把教幼儿识字作为主要目标之一提出了“0岁扫盲,三岁读书”,任何方案都必须是科学的,幼儿期是语言掌握迅速的时期,主要表现在口语方面,环境提供了丰富的听觉刺激以及大量运用口语的机会,首先发展的是口语,对书面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是在口语的基础上的,所以学前期儿童的语言发展任务应以口语为主3“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为了在短期内取得惊人的效果,采取了单项强化训练的办法。儿童周围一个完整的人,其身心发展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体,如果人为加速或强化某个方面的发展进程,会牺牲其他方面的发展为代价,破坏儿童和谐发展的正常进行。从儿童终身教育的角度看,“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是“杀鸡取卵”总之:“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夸大了学前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学前教育只是影响因素之一,而且学前教育作用的发挥必须以儿童发展为原则,在儿童生理心理基础上才可能实现,“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无视儿童发展的规律,鼓吹学前教育万能,最终必将导致学前教育无能。6、P34提高学前教育效益的途径:1适度扩大托幼机构教育规模;2提高托幼机构学前教育质量;3合理调整学前教育结构;4优化托幼机构教育资源配置;5改革托幼机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