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少了种急迫。生:我觉得情绪的意脉断了。生:我觉得太悠悠然了,诗人在岛上回忆是固然是美好的,却也是痛楚的。师:有没有同学还能读出点别的意味?生:我觉得加了标点,也很有味道,缓缓地,好像电影中的慢镜头,诗人在大陆生活的情景一幕幕地展现在眼前,我们似乎看到他想着想着,眼泪便要淌下来了,这也能表现诗人绵绵的情丝。
f生:我也有这样的感觉,但那就不是余光中了。师:是啊,情感表达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而余光中选择这样独特的方式。综合前面同学提到的,我们感觉到余光中的散文,其魅力在于,意象密集,心中似有千头万绪;句式参差,伸缩自如,给以强烈的美感。窗外在喊谁浙江永嘉中学郑建周当我们在赏析课文第5段时,一个学生发问:“‘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中雨在喊‘谁’?”我说:“你认为呢?”“我猜是大陆。十年前,中国好像发生了大跃进、文革等事件,这不刚好是所谓的‘鬼雨’吗?”我说:“你的联想能力不错,但如果是这样的话”“老师,我觉得是前一句的‘他’,因为前一句说到‘他’的迷失。如果是大陆的话,应该用另一个‘她’!”我说:“这个‘他’是谁?”“是自己。”我说:“大家都同意吗?”“那为什么不直接用‘我’,或承接前句用‘他’,而用了‘谁’?”我觉得这个提问已经有点意思了,就让大家边读边思边谈感受。“好像是在镜子里看自己,所以多处用了第三人称‘他’,这里的‘谁”是指‘他’,‘谁’比‘他’更显得冷漠。”我追问:“仅仅是更冷漠吗?”“让人感觉很遥远,让人体会到作为游子的‘他’在孤岛的迷离无依。”“在文中一直把自己处理成第三人称‘他’,‘他’变成‘谁’很妙,让人顿生‘冷冷’之感,和‘冷雨’也很相配。”“应该说和‘那冷雨’很相配,一个‘那’字,既凄楚又凄迷,最能说明游子的特殊心境。”(学生鼓掌)我准备就此打住。但还有同学示意要发言。“我认为这个‘谁’不是余光中,是指他早夭的儿子。”全班不禁为之一震。他继续说道:“‘十年前’是指1963年,那一年他的儿子诞生仅仅三天就夭折。他为此还写了篇文章《鬼雨》,前句中的‘鬼雨’就是说这个。”我夸赞他阅读面宽广并征询其他学生的意见。“我觉得既指,也指他早亡的儿子,也指像‘他’一样的游子,还可以指游子似的孤岛以及受伤的大陆母亲。因不确定,所以用了‘谁’。”(学生鼓掌)我也不禁为之动容:“实在精彩!那这样能造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