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课堂教学镜头
《听听那冷雨》课堂教学镜头我们的语文为何是“那”而不是“这”?山东省滕州市第二中学张善存师:余光中先生在《听听那冷雨》这篇诗质的散文中,创设了一个意象密集的美的境界。那么题目“听听那冷雨”中的“那”能否换成“这”?请说说你的阅读理解。生1:不可以。因为本文创作于1974年的台湾,这时他已经离开大陆25年了,站在此岸此时,追忆彼岸彼时,自然要用“那”。师:你能联系写作背景分析问题,很有“知人论世”的味道,言之有理。生2:这两个字字义有别:“那”是远指,“这”是近指。在文中用“那”指远隔海峡的那片遥远古老的大陆,既有地域的遥远,又含时间的遥远。“这”字无法涵盖双层含义。师:从字义分析,很有眼光。你所谓“地域的遥远”指什么呢?“时间的遥远”又指什么?生2:地域的遥远不仅表现在从台北联想到“在古老的大陆上”听雨,还有在美国丹佛山上的景象。“时间的遥远”有“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的听雨情景,更有宋代的文化景象,直追太初远古时代。师:二十多年前就算不得遥远了吧?那么,这两层意思还有不同的表述吗?生3:还有回忆中“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以及“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师:时空的双重“遥远”意味着什么呢?生3:应该是在说一个人一生的记忆,是经历漫长的漂泊后的生命体验。师:不错。人生有多长,“遥远”就有多远。那么文中就没有写“这”吗?生4:写了。一开篇就说“惊蛰一过,春寒加剧”,接着以丰富的叠词描摹出一幅台湾特有的三月雨景,春寒料峭中透露着忧郁。师:典型的触景生情,既是点题之笔,又能唤醒缠绵的感觉,带有古典诗词的韵味。同学们读一读,能感觉出来吗?生5:还说“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也是写“这”的。师:嗯,但是读这几句话我们分明感觉到一种过渡的意味了,由“这”开始向“那”不露痕迹地换,然后由此进入“那”的丰富深沉、诗意磅礴的联想。所以我们说这是一篇散文,它的特点是什么?生(齐):形散神不散(形散神聚)。师:的思绪就这样沿着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辽阔漶漫开来,以“那”指引,文中还有哪些直接描写?请同学们找出来品读一下“那”字句。生1: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生2: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