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阅读传教士和汉学家的文献,马克斯韦伯对当时的中国社会现状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在儒教与道教这本书中提出了“儒教无法使中国实现现代化”这一论断。中国无法实现现代化么?为什么呢?
儒教具有很浓的迷信色彩,并不能很好的以理性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那种把对现世的紧张关系,无论在宗教对现世的贬低还是从现世所受到的实际拒绝方面,都减到最低限度理性的伦理,就是儒教”。从此可见,儒教将理想化的人作为教育当时中国人的标榜,可是它的目标只是为了让中国人摆脱野蛮和无教养的状态。“正统的儒教中国人,是为了他在此世的命运为了长寿、为了子嗣、财富,以及在很小的程度上为了祖先的幸福而祭祀,全然不是为了他在‘彼世’命运的缘故。”儒教则是以所谓的“罪”来约束人们执行教条式的规范,使得深受封建思想束缚的中国人对无理性的巫术迷信深信不疑。
马克斯韦伯对中国人的印象是这样的:“无限忍耐和克己复礼,顽固的习惯,麻木不仁,反应迟钝”。中国人很惧怕未知的和看不到的东西,这种恐惧超出了他们所能承受的范围,所以导致了他们对迷信深信不疑,以求能得到心理上的慰藉。同时,中国人还缺乏彼此间的信任。
儒教崇尚“礼”,使得人们在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受到礼仪的束缚。“这种礼的思想所作的美学式的冷冰冰的控制,把一切从封建时代流传下来的责任义务,尤其是乐善好施的义务,都变成了僵化的符号仪式。”礼,并不应体现在固定的模式上,而是体现了一个民族和国家人民的素质。
f另一方面,它造成了中国这种宗教造成了人民间人情的淡薄和相互之间的不信赖。维系人们之间感情的是以鬼神信仰为基础,虔诚的中国人的宗教义务表现为在有机形成的个人关系内部发挥自己的作用。所以,一切信任,商业关系的产生都是建立在亲戚或亲戚式的个人关系基础上。这就导致了商业上的尔虞我诈,普遍性的不信任,这自然是是不利于当时的经济发展的。
儒教中关于财富积累的看法一部分是对的,要充分的利用已有的财富来创造更多的价值。孔子并不反对对财富的追求,只是认为财富会破坏高贵的心灵的稳定。所以儒教思想中认为一切的经济职业的工作都是庸俗的。这一思想影响了后世对商业的看法,使得商人成为当时人们不齿的工作,这对当时的经济发展是相当不利的。同时,也说明了儒教是无法产生资本主义的,也就延缓了中国的发展,使中国离现代化越来越远。
儒教是为了把人向完美的、理想化的人来驯化,殊不知,儒教其中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