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三句三个典故,一用反问句,
f一用推测句,一用感叹句,极富错综变化之妙。(28))《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以玉做的簪子和螺状的发髻比喻山峰,描写了远山的秀丽。(29)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开篇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缅怀英雄孙权,并发出“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感慨,感叹当年的流风余韵已被岁月洗衣涤净尽。(30)以乐景写哀情可以使哀伤的情感表达得更出色,《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使用这一手法的句子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31)作者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结尾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感叹,这是借廉颇自比,表达自己热切报国但无人问津的感慨。(3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刘义隆的典故,以古喻今的句子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33)古人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鞭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却说“从比黄花瘦”,这样的比喻恰当地反映了当时的作者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34)同是东篱赏菊,陶渊明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清照却说:“东篱把
f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35)重阳节本是亲人团聚的日子,《醉花阴》中的李清照重阳节却过得很凄凉: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36)《声声慢》的起句“寻寻觅觅,冷冷凄凄,凄凄惨惨戚戚”使用了一连串叠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气氛。(37)诗词讲究借鉴,温庭筠有“梧桐树,三更雨”句,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则意近之。(38)菊花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写道: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39)形容愁绪,或言愁千斛万斛,或言愁如江如海,总这是极言其多。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却化多为少,把所有的凄苦、孤独、无奈和说不尽的思绪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代之。(40)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的舍人表明他们追随蔺相如的原因是:徒慕君之高义也。
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