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r
古波斯国王,出身于阿锲美尼德族。公元前550年,发病灭米提亚王国,建立阿锲美尼德王朝(是为波斯帝国的开始)统治期间执行征服扩张政策,前546年侵入小亚细亚,灭吕底亚,并征服呀喊的希腊各个城邦。前538年占领巴比伦城,灭新巴比伦王国,释放了巴比伦之囚。后来在对游牧部落的马萨盖特人作战中被杀。r
13种姓制度;r
古代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是在雅利安人奴隶制国家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最初只有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之分,随着社会的进一步人话,在雅利安人内部也有不同等级的划分。即婆罗门和刹帝利吠舍三个等级。被征服者的土著居民为最低等的首陀罗。还有被排除在种姓之外的不可接触者,称为贱民。后来这一种姓制度被婆罗门教僧侣用宗教和发力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一种社会体系。在种姓制度下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取决于他的家庭出生,严格按照血统世代保持不变。r
14耆那教;r
公元前六至四世纪印度列国时代与佛教同时创立的新宗教。耆那意为战胜情欲者,教主为尼乾子,约出身于公元前599年,约与释迦摩尼同时代,耆那教属于反婆罗门教的沙门系统中属于最温和的教派,代表新兴奴隶主阶级的吠舍大商人和刹帝利王家贵族的利益,政治上主张加强王权势力,基本教义宣扬轮回业报。r
15顺世论派;r
古代印度列国时代兴起的唯物主义派别。是反对婆罗门教各派中最激烈的一派。出现于公元前一千年代前半期,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四世纪产生了一定得影响力。其哲学观点包括世界和生命是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构成的,否认人的灵魂存在,反对婆罗门教的灵魂转世说;主张种姓平等;反对禁欲主义和苦行生活。顺世论是古代印度下层人民反抗奴隶主高级种姓以及婆罗门教的思想体系。r
16婆罗门教;r
古代印度宗教之一。约公元前一千年代前半期形成。以《吠陀》为经。崇拜吠陀诸神之中有三主神,即梵天、湿婆、毗湿奴提出一种业与轮回的理论。婆罗门教竭力维护阶级压迫和种姓制度,推崇繁琐的仪式和五花八门的祭祀。公元前六世纪,因佛教和r
耆那教的传播,婆罗门教逐渐衰落。八世纪时吸收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义,变成了印度教r
17孔雀帝国;r
印度次大陆上的第一个统一王朝,约于公元前323年为旃陀罗笈多驱逐希腊人,推翻难陀王朝所建。因其出身于孔雀宗族,故名,首都华氏城,在阿育王时代帝国达到了顶峰。由于帝国的r
18《吠陀》r
吠陀,婆罗门教和现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经典。它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献材料,印度人世代口口相传、长年累月结集而成的。“吠陀”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