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推荐,B级证据)。而ACCAHA的STEMI指南中认为对于超过12小时就诊且存在持续心绞痛、再发心梗、心功能不全(LVEF<40%)、心源性休克或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应该考虑行PCI再灌注治疗(IIIa类推荐,BC级证据);而对于超过24小时就诊的无症状患者,不应该行PCI治疗(III类推荐,B级证据)。
fACCAHA指南对于超过12小时STEMI患者的PCI治疗推荐主要是基于OAT研究(OccludedArteryTrial)的结果。OAT研究入组了2201名急性心肌梗死后328天且之前未行再灌注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介入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排除标准包括心源性休克、NYHA心功能IIIIV级、持续心绞痛发作、严重左主干或三支病变等。平均随访32年后发现,尽管介入治疗组较保守治疗组在持续血管开通方面有优势(83vs25%),但是在全因死亡、再发心梗、严重心衰等一级终点上,介入治疗组较保守治疗组无显著差异。OAT研究是迄今在STEMI晚期介入治疗方面最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无疑其结果具有重要意义。1989年Brau
wald自等提出开通动脉假说(Ope
ArteryHypothesis)后,人们一直认为,晚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虽然不能减少梗死心肌范围,但是血管开通后可以在改善舒张功能、防止左室重构、减少疤痕组织形成、提高心肌细胞电稳定性等多方面发挥作用,并进而改善心梗后远期生存率,而OAT研究对该假说的否定使当时的学术界引起震动。当OAT研究结果于2006年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公布后,许多学者指出OAT研究在试验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缺陷。首先,OAT研究的排除标准包括左主干病变、严重三支病变、心功能衰竭、残余心绞痛等高危患者,而仅仅入组了无症状的单支或双支血管病变这样相对低危的患者,并因此导致样本量从最初设计的3200名减少至实际的2166名。其次,OAT研究将PCI成功的指标扩展至术后TIMI血流12级,而实际上目前公认只有术后TIMI血流3级才能提示供血心肌得到灌注。再有,OAT研究中未充分使用血栓抽吸装置也是导致介入治疗成功率不高的部分原因,随着TAPAS研究的出现,临床上对急性血栓性病变进行抽吸治疗已逐渐成为常规,而实践中也确实发现应用抽吸导管等装置后无冠脉内复流现象得到明显减少,并使PCI术后TIMI血流3级恢复率大大增加。综上所述,OAT研究也许并不能代表真实世界的情况。Abbate等指出ACCAHA指南中忽略了其它相关临床研究的结论,比如ALKK研究和SWISSIII研究。这两项研究将心梗后血管完全闭塞和次全闭塞的患者同时纳入,因此更能代表真实世界,而两项研究的结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