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的规律,使课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六、课题研究具体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7年1月~2007年4月)
1、调查分析,摸清情况。通过采用教师观察、师生访谈、学生观察日记、学生小报等形式摸清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良习惯、良好的习惯以及学生对这些现象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并进行一定量的数据统计,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2、提出理论假设,并确定子课题。我们认为对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应该充分整合各方面教育的合力,而且应该长期坚持,贯穿于我们整个教育活动的过程之中,可以从学生的管理制度、学校环境的营造、师德群体的建设、家校之间的联合、综合实践的检测、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等多种途径来逐步实现,由此,我们又根据不同年段的学生年龄特点,参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初步确定了“低、中、高年段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这样三个子课题的研究,分别由三个年段长任子课题负责人,来具体实施研究。
3、对参加实验研究的教师进行培训,学习理论,收集资料。对前人进行的研究资料进行收集,学习他们的研究策略和方法,同
f时学习相关文件材料,如《小学生一日常规》《小学德育纲要》《新课程实施纲要》等,学习有关习惯养成教育的论著,如《叶圣陶论文集》,促进实验教师进行习惯教育的重视。
二、实施研究研究阶段(2007年4月~2008年10月)
1、各子课题制定研究实施计划,并分阶段研究。分别制定出“低、中、高年段良好习惯培养的实施与研究”子课题的实施方案。其具体思路:根据各年段的年龄特点,初步划分出不同年段所应该达到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要求,然后开展具体的研究活动,探索影响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一些主要因素以及养成这些习惯的具体途径、方法,收集学生个案,教育活动案例。
2、不断进行阶段性总结,收集过程性资料。随时注意收集研究活动中学生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方面所发生变化的事例(其中包括对学生不良习惯的矫正的事例),研究人员随时撰写能说明问题的学生个案,并对自己所开展的教育活动进行整理,撰写教育活动的案例,更进一步说明这些教育活动的成效,以便整理出具有一定特色的学生习惯养成的范例。
三、成果总结阶段(2008年10月~2009年1月)
1、资料分析。主要是对课题中整理出教育活动案例以及学生个案,分析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分析各种教育活动开展的成效。
f2、总结课题成果(1结题报告2论文成果3教育教学案例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