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18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教学重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解题: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分为四类:记游、记事、记亭台楼阁、记物。宋朝人喜欢议论,常常利用游记进行说理。所以游记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一般的游记重在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但宋朝的游记往往重在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就属于这样的游记。二、作者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即嘉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三、整体思路:全体学生朗读:1、正音:庐冢(zhǒ
g)盖音谬(miù)也窈(yǎo)然咎(jiù)无物以相(xià
g)之何可胜(shē
g)道王回深父(fǔ)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2、概括大意,并分析层次结构第一部分:(1、2),记叙游山经过。1、本名与别名的由来2、记游洞经过第二部分:(3、4),议论游山心得。3、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
f4、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第三部分:(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5、写同游者的姓名与时间四、研读课文第一段: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③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④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⑤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⑥今言“华”如“华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