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教学重点: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球面镜的光学性质教学难点:1虚像的概念2球面镜的应用
教学用具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和凸透镜、投影片、凹镜、凸镜、激光演
示器、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夹子两个、8K白纸一张、图钉、透明胶条、小平面镜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
教师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它们都是平的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物体叫做像
再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这些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一个感性认识,为学习本节的内容奠定基础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f1向学生示范并说明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做法目的:1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2研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做法:边示范边讲解①像下图那样,将一张8开的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两个夹子夹住一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装置
②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
③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
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改
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④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实直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位
置的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下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再用量角器
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直
⑤把测量结果填写下表中
蜡烛到平面镜的距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
离
离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学生分组实验
以上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再改为学生实验,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总结,既有
利于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3在实验基础上得出成像特点
引导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