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经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的3D电影市场,拥有的3D电影银幕数仅次于美国。如果2010年能够按照业界期望的那样成为“3D电影元年”的话,那么中国电影市场未来的增长空间将会更加可观。但是在市场的红火热闹背后,中国电影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2009年贺岁档作为第一个有好莱坞大片进入的贺岁档期,气势如虹的《2012》虽然并没有直接参与贺岁档的票房争战,但它还是出乎意料地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总冠军,并直接压缩了之后上映的贺岁档国产影片的市场空间。可以预计,在未来这种挑战和威胁只会更加明显。对于中国电影来说,争夺市场空间的份额则直接关系到未来的生存问题。只是,中国电影用什么去争取观众的支持呢?答案除了更高质量的电影之外,就是中国电影营销模式的发展与改进。中国电影营销模式的变迁是随着整个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而实现的。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电影业的营销模式主要依托政府力量实行行政垄断,其营销渠道是畅通无阻也是固定单一的,再加上那个时代娱乐方式的匮乏,观影人次持续走高也是情理之中的,但政府的“指挥棒”却让电影营销失去了经济学上的意义和价值。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电影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逐步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4
f并开始搭建自己的市场平台,而此时,电影营销依然处于垄断的阴影下步履维艰。中影公司独家代理进口片的发行。国产片的发行也必须限制在十几家电影厂的名义下,电影产业的概念只是停留在理论论证的层面上,而没有得到政策上的支持和市场化的实践。1993年颁布的《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致力于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统购统销”的局面,调整由此形成的制片、发行、放映三者之间经济分配上的不合理状况,标志着电影体制改革的正式启动,但改革的步伐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年代显得疲惫而无力。政府授权或默认的垄断行为、进口影片的冲击、盗版的肆虐、营销模式的单一等都使得国内电影市场愈加风雨飘摇、每况愈下,陷入了“不改革等死,盲目改革找死”的怪圈,此时的电影营销虽然走到了市场的前台。但由于营销观念的淡薄、制片发行放映领域的脱节导致营销的疲软,很多优秀的国产影片葚至都没有和观众见面,直接被放进仓库。21世纪初,第五代导演的集体复兴和转型、民营资本的介入、改革政策的强力推出使得电影市场出现了暂时的繁荣,同时电影营销也开始由过去的顶端市场走向了终端市场,引入了经济学和营销领域的先进理论,并借鉴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