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是如何全面阐述唯物史观的
摘要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中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列宁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卷第一章中,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社会革命及人民群众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第一次建构了唯物史观完备的理论形态。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现实的人生产实践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为《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部巨著中,对各式各样的唯心史观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划清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界限,并且在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8226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对唯物史观作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真正是“第一次”的经典表述。
一、阐明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
以什么作为整个历史发展的前提这是任何历史观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形态》一开始就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并不是任意想出来的它们不是教条”“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定。”显然唯物史观的前提的提出是有针对性的,主要是针对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因为这些人的历史理论的前提是抽象的、思辨的他们没有离开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地仍在唯心主义范围内兜圈子。
与此不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历史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三者之间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一是以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为前提。“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二是以人们所从事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为前提。他们认为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不在于他们有思想而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三是以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前提。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人们已有的和由人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它决定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f二、生产实践中结成的物质关系决定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它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
社会历史就是生产劳动、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在复杂多样的社会交往中所结成的关系是各式各样的,其中人们在生产中所结成的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则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