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韩志玢汪倩(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包头014010)
摘要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隐性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校发展稳定,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教育功能通过学校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参与程度决定了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通过学生会及其它的校园学生组织,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并通过这一过程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初步实现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关键词:校园文化;学生;主体校园文化是大学师生在校园中学习、工作和生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自学校成立之日起,校园文化也就随之产生而来。它反映着是一个学院的精神理念,价值追求,校风校训,校园文明状况。校园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因素、信念因素、传统习惯、道德风尚等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深刻的影响着每个学生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大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校园文化是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性文化。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由引所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其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学生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新活力,开创新局面的同时,也在积极参予管理和服务作用的过程中,大学生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从而保持了学生的高质量和高品位。对于深化学校改革,推动学校的良性发展都有积极地促进作用。一、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自我管理心理研究表明:进入青春期的青年学生正处于精神上的断乳期,他们从心理上要求摆脱成年人对其的束缚,他们追求精神上的独立,自我意识强烈,创建独特的个人空间。这就提醒我们:在对他们进行管理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然而在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下,学校是管理者,学校的管理以老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监督和控制型的管理。学校的管理机构越复杂,老师的监督控制的事项越多,校规章制度越完善,社会却尴尬的发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届比一届低的叹息。这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学校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忽视了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不利于学生主体作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