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生本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选题:
(一)研究背景:二十一世纪要求公民不仅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还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新课程的实施就是顺应了这一时代要求。虽然,七年来,我校也投入到如火如荼的新课程改革实验当中,努力改变以往陈旧落后、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教学方式,采用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培养善于学习、独立思考、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合格公民。然而,我们却发现“教师越教越苦,学生越学越累”这一现状依然很难改变。我们课题组张伟定校长完全以朋友的身份,向六年级某班学生调查这样一个情况:“真正发自内心喜欢学习(指学校知识性内容)的同学请举手”,结果只有寥寥几位!其实这种不喜欢学习、甚至憎恶学习的现象在很多班级、很多学校都存在着。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的厌学呢?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核心就是我们对学生作为正在迅速成长的个体生命的忽视,一味的“以师为本”,师生的本末倒置造成了学生的厌学,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主动性。那,如何解决“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一个历史性的难题呢?广东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郭思乐教授提出了“生本教育”,它的办法就是:把学习还给学生。把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把学习还给学生,就像邓小平把土地还给农民,学生的积极性空前提高。所以,如果我们要培养学生自持自悟、脚踏实地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敢于质疑、学会学习的科学意识,就必须实施生本教育,因为生本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最本质的东西,能全面依靠学生的本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和生命的提升。(二)国内研究现状和选题意义: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历经十年的实验,取得比较成功的经验,这对解决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极大的帮助。时下,全国很多省份的老师都纷纷到广州取经,并积极的投入到生本教育的实验中。但是,郭思乐的生本教育体
3
f系不可能直接转嫁到我校,因为实验区和我们本地在社会、观念、历史基础、社会需求等多方面条件存在诸多差异,而且使用的教材不同(他们用生本实验教材而我们用人教版新教材),班额也不同(实验区每班45人左右而我们每班学生均达70人以上),生搬硬套显然不符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针对此状况,我校课题组提出了《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课堂教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