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入:师:(出示学校操场上做早操的画面)我们班在哪儿?师:(静止画面上红线勾出)我们全班50名同学都不容易找到,为什么?生:(生调动积累)全校1000人左右,50人的队伍是不容易找到。师:(复制1000人画面9次粘贴)如果有10个1000人一起做操,我们三(1)班就更不容易找到了。(在整幅画面上显示红线勾出部分)生1:哇噻。少的可怜……像天安门大阅兵。……
2
f师:我们学校容的下这么多人吗?要几个像我们学校这么大的地方才能容的下?你们觉得人多吗?生:真多。师:这里的人大约1万人。万是个计数单位,你们觉得它和十、百、千相比怎么样?生:大。学校是孩子们生活中的第二个“家”,家里的情况他们是再熟悉不过了。利用这样的素材创设情境,学生可以在亲切、亲近的氛围中一边真切体验知识的生成,一边从新知的视角来认识自我。可见,灵活地应用教材,大胆地重组教材,其考量的标准就是学生的学情。
二、学生的认知现状分析教学目标设定的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界定了数学教学的目标有三方面,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往往着眼点仅限于认知内容,忽视了对学生学情的把握。学生到底缺失的是哪方面的能力?学生对认识课时内知识到底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培养哪方面的情感?什么样的目标才是学生最需要的?这些问题,我们不能仅仅从知识内容出发作简单的推测,而应该从学生的认知现状中去寻找答案,科学制定。在教学三年级苏教版《吨的认识》时,我们对部分学生进行了学情调查,调查问卷及分析结果如下:问题正确率一只鸡蛋重200();一棵大白菜约1();75一个()约500克;一个(千克。3000克(4千克()千克;)克学生应用知识口头叙述、交流的能力不强;受第一因素影响。98进率比较清楚,学生记忆起了作用。)约2学生对旧知有遗忘;克与千克的表象模糊,概念不清晰。结果分析
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用“克”“千克”说一50段话。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主要教学活动为:
3
f知识目标
通过活动,体验“吨”1.设计“大力士”比赛,让每个学生是计量质量比较大的物品的质量单位,并在活拎1千克、25千克、50千克……推测、感受1吨的“重”。
动中知道1吨1000千2.背一个同座后推测感知40个同学克,建立克、千克、吨的联系。约1吨,感受1吨的“重”(多)。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口头或书面进1.提供一篇数学日记进行修改,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