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体系,初步形成城市群共建共享的综合基础设施框架体系,以湘江为重点的流域综合治理和保护模式基本建立,以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为重点的循环经济发展初见成效。初步形成长株潭与周边岳阳、衡阳、常德、益阳、娄底等市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第二阶段,20112015年,纵深推进各项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优化、
2
f科技创新和土地管理等体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形成比较完善的“两型”社会建设制度保障体系和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促进机制,基本完成城市群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环保综合治理项目,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大幅上升,初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到201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07年降低35,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为93以上,饮用水源达标率为98、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95,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007年削减23和12,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第三阶段,从20152020年,完成“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的主要任务,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率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符合国情和区域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模式,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2、主要任务。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产业优化、科技创主要任务。新、土地管理五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紧扣“两型”社会建设主题率先突破;配套推进投融资、对外开放、财税、城乡统筹及行政管理等体制机制创新,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支撑平台和配套措施。通过以上“十大体制机制创新”,探“十大体制机制创新”机制创新索走出“六条新路子”:新型城市化规划与发展的新路子,新“六条新路子”型工业化的新路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新路子,综合基础
3
f设施建设的新路子,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子,体制机制创新的新路子。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主要内容(一)创新资源节约体制机制。创新资源节约体制机制。1、构建城市群循环经济体系。加快株洲清水塘循环经济工构建城市群循环经济体系。业区建设,促进湘潭竹埠港、下摄司和长沙坪塘等深度污染区循环经济改造,支持各市按照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和循环农业示范区,构建以有色、冶金、化工、建材等产业为重点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