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就业难对社会的影响
一、大学生就业难可能造成社会影响1、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容易导致心理挫伤和应激行为大学生大多都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阶段,对自身能力和发展前景有着美好的憧憬和向往。然而,当他们临近毕业,甚至一入校,就开始面临逐渐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心理素质较低的学生较容易在心理中蒙上一层难以抹去的阴影。而当这种阴影成为一种“情结”的时,无疑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调查表明,当前高校校园中有5的大学生情绪不稳定,他们急需“心理救助”。当大学文凭和能力不足以成为他们找到合适的工作,安身立命的保证时,期望于现实的巨大反差,可能会造成一些心理本身存在一定缺陷的学生强烈的失落感和挫折感,一旦受消极外力的触动和激发,难免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过激行为。如2003年1月,浙江某大学学生怀疑招工公正性竟刺杀公务员事件。又如2004年发生在云南大学的“223”恶性凶杀案。这些血的事实都发生在毕业生的身上。2、冲击公众的教育投资心理和消费心理,可能引发新一轮道德失范和社会不公
1
f据调查,在我国家庭消费的排序中,688的家庭将教育消费排在第一位或第二位;希望子女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家长占被调查者的898。这种心理在下岗职工家庭中更为强烈。776的父母要求子女达到大专以上学历,而这其中,566要求子女达到本科或硕士学历。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出现可能会对广大家庭的教育投资和消费产生两种不利影响,即一是一些经济宽裕的家庭,会不断加大教育投资,一味追求子女的高学历,而忽视其实用性;二是一些经济相对较差或比较困难的家庭,尤其是广大农村家庭,可能因不堪日益沉重的教育投资而迫使子女失学。如河北一些农村的家庭已经一改往日“砸锅卖铁资助孩子读大学”,在经济并不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让子女主动失学。如果高校毕业生就业吃紧形势继续发展,“供过于求”在的职场杠杆作用下,不少求职者很难显示出公平竞争、不卑不亢的气度。为了尽早找到好的工作,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极易使用非正常的方法,如跑关系、找熟人、搞贿赂,而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为了讨好招聘者,甚至还得心甘情愿地“作践自己”,直至做出一些超常规的努力。另一方面,由于政策性、制度性的限制安排,如职场的“经验准入”、名额限制等,人为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门槛,实际上可能产生新的“社会隔离”和社会不公,破坏劳动力市场公平、公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