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同步
教学案人民版必修1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①新中国成立的条件: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政治上: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组织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共同纲领》的通过。②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取得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新中国的成立,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之后世界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2、政治建设: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国家根本政治制度。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这是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原则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比较: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的异同?相同点: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都属于一种间接民主,即代议制民主。不同点:①经济基础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的;而西方议会制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的。②性质不同(或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代表人民的利益;而西方议会制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③两者的活动原则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西方议会制实行权力制衡的原则。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意义:它的颁布,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建立和形成;1954年,该制度写入宪法。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f(1949年颁布的《共同纲领》是建国初期的施政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