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的过程中,更为重要的是,知识是会过期的,快乐也是会过期的。其次必须铭记,世上有很多事是不需要证明的,因为你无法用事例去论证。如童话,它就是编故事,假如要例证的话,就没有了童话大师安徒生;又如小说,它也是不能被证明的,如果能证明的话,世上就会由此少却一种文本。亲职教育也是如此,在某一阶段或某一方面上,它是不能证明结果的,只能从理论、思想上去考量。如俊杰的育儿思想,你硬要拿孩子说事,那就只有等到花开时,这难免有点片面和偏执。再次必须铭记,真正的成功是没有标准的,就算读了名校也未必算成功。据我在北大社会学系的朋友介绍,在清华、北大读书的学生中,至少有30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试想,如果把孩子教成病态,即便读了清华、北大,也没有成功可言,可这种观点仍旧大有市场。就像很多政治家、艺术大师一样,人到中年便没有进
fGe
eratedbyU
registeredBatchDOCDOCXCo
verter201022051366pleaseregister
步甚至倒退了,若用成功来判断的话,就要否定其以前的业绩,我想这样的逻辑判断是不客观的。所以要记住,成功的教育不是这样的,因为孩子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让他永远保持积极、乐观、豁达、上进的心态,比读名校、成儒商等更为重要。若非要用标准来评判,社会学家普遍认为应具备以下五种能力,一是自然能力,身体保持健康;二是技术能力,具备成长的专业水平;三是知识能力,保持较高的综合素养;四是与社会和人打交道的能力,形象地比喻就是要像狼一样勇敢、善于团结人以及不断克服自身的缺点;五是生理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让孩子具有像面团一样的本事,越是搓揉越是具有韧性。所以,我们教育孩子,关键不在于送给他多少财富,而在于培育其生存必需的基本能力。关于创作动力问题。激情是生命的乐章,激情是生活的动力。对于我来讲,研究亲职教育,激情就是动力之源。但除却内心情愫之外,还有三点是不容忽视的。一是教育孩子的必然。亲职教育需要大智慧,如果随随便便就能做好,那就没有研究的必要了,这是我在育儿过程中最真切的感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带给你很多惊喜,这时你的心情绝对会是愉悦舒畅的,甚至于好像总被一种幸福充盈得满满溢溢。可是,亲职教育也是青涩的,并非一路的阳光与甜蜜,因为孩子也有他们的思想,尤其是孩子与父母存在代沟,本有很多无法回避的冲突。比如走之底,这是我们八十年代的称谓,但孩子直截了当地告诉我,爸爸,我们现在学的是21世纪的教材,不是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