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生代及下部中生、新生代的地层。城区西北部的丘岗地带属白垩纪红砂岩构造,上部为510m的黄色粘土层,其下为35m厚的粘土夹石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平均达20KPa;城区北部和东部系近代更新层,有浅层地下水,含水层厚度为68m,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平均达812KPa。中心城区均属红砂岩层构造,南部岗丘地上部土层为510米黄色亚粘土,其下部为35米的粘土夹石层,再下为红砂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平均达120KPa。宣城市在地质分区上位于扬子准地台,处在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的东侧。各时代地层发育较完整。前震旦系为变质岩,构成本区基底;震旦系至第四系以沉积岩为主,组成盖层。印支期至燕山早期地壳运动,导致本区盖层发生强烈褶皱、断裂和岩浆活动,演化成下扬子台褶带的一部分。燕山晚期的断块运动加强,使南部上升,形成隆起山地,北部沉降,成为断裂塌陷盆地。区域主导构造线为北东向,形成紧密的北东向线形褶皱和北东向主干断裂带。沿断裂带有一系列的中基性、酸性岩浆侵入与喷发活动,其中以燕山期花岗岩和闪长岩分布最广。据地震地质和地震活动性分析,在距宣城市城区200公里范围段潜在震源区,沿江潜在震源区、溧阳潜在震源区和泾县潜在震源区等。宣城位于扬子准地台,各时代地层发育较完整。
5
2
f郯庐断裂带南段潜在震源区。郯庐断裂带是斜贯中国东部一条规模巨大、分割了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构造活动带,在新构造运动期间活动十分强烈。1668年其北端山东郯城发生85级地震,对宣城造成6度破坏。郯庐带南端,主要发育于淮河以南地区,历史上发生过中等强度地震,震级上限为65级。沿江潜在震源区。扬州镇江段。位于北东、北西和近东西三组活动断裂的交汇地段。历史上扬州、镇江等地汇处,历史上区内发生过破坏性地震,震级上限为60级。铜陵枞阳段。区内发育北东向和北发生过破坏性地震,震级上限为65级。南京六合段。位于北东、近东西、北西西向活动断裂交西向两组活动断裂,控制第四纪沉积和地貌发育,历史上发生过破坏性地震,震级上限为60级。对宣城市域影响较大的潜在震源区包括:溧阳潜在震源区。于南渡金坛地堑内,是北东向和北西向两条地震带交汇处,历史上区内发生过破坏性地震。近代于1974年、1979年先后发生过55级、60级地震,对宣城市的破坏和影响较大,当前小震不断发生。震级上限为65级。泾县潜在震源区。主要位于泾县地区,区内主要构造背景为北东向及东西向断裂并相交,1743年泾县50级地震可能是这两条断裂共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