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美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丑陋的,自然就能由内而外的养成良好气质,为人处事,也能得体大方。二、国学教育有助培养学生品德情操。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流传这样的一种论调,即当代的国人存在信仰空虚,诚信缺失、道德滑坡,金钱至上的危机。这种论调未必就完全符合现实,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我国社会国民道德中让人担忧的现状。这样不尽如人意的社会环境,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无疑是不利的,“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当代中学生中,很多孩子不知道忠诚为何物,不知道诚信作何解,义所当为却避之疾走者比比皆是。面对这样的
f情况,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基础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国学教育的兴起,为孩子的品德培养注入了新的动力。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核心和主体是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中的思想精粹部分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目标具有同一性2。儒家道德以“礼义”为基本核心,提倡“乐道安仁”、“自省自克”,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理想,是传统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忠孝仁义礼智信”的基本规范,贯穿传统中国人终身的行为操守之中。“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和谐目标,“仁者爱人”、“成人之美”的处世思想,“见利思义”的价值取向等等,无不利于塑造学生良好品德。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最具可塑性却又最不稳定的期间,国学教育的深入贯彻,尤其是国学经典的普及熏陶,与当今社会主义荣辱观、价值观相结合,自然而然会在孩子们的心里埋下忠于国家人民、助人为乐、见义勇为、信义为先、廉洁自持等美德的种子,这些种子生根发芽,必将伴随这孩子们成长为人格端正,品行高洁、为国为民的社会栋梁。三、国学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奋发向上,锐意进取。我国的中学教育中,向来不缺乏对学生的激励方法,有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但是,素质教育还没有完全肃清应试教育的流毒。老师、家长常常会教育孩子,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挣大钱,开好车,住别墅,也就是说,物质是最终的诱因,诸如此类的激励方法让孩子们迷失了前进的方向,纵然获取了动力,取得了成绩,可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秉承对孩子个人和社会负责的态度,这是有利于孩子全面健康成长的吗,是符合社会主义教育目标的吗?答案是否定的,那怎么办?对,国学教育,为正确的激励学生全面发展进步,提供了又一有利的辅助手段。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端正态度,有“学而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