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格成为人们争相赞颂的对象,人们养兰、赏兰、品兰、咏兰、画兰。兰花已经成为中国文人生活中的一部分。用“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来描写佳人如兰花一样的品质,虽历尽艰难而不失清雅、脱俗的品格。兰花之美不仅是兰花外在形式美的媒介,亦是表现和构建文化符号的技巧。它已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骨法气韵、含蓄写意、寄情畅神的审美意趣,并且成为了养兰人通往人生和艺术彼岸的审美理想的载体。
2、出淤泥而不染的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的《爱莲说》把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品质展露无疑。
3、坚贞不屈、肃然起敬的秋菊
秋风肃熬,白露为霜,而菊却金英夺目,傲霜而晚香。唐代以前的文学里,间或也有拿菊花比人坚贞不移的品格的,但主要还是歌颂它能助人长寿的一方面。唐代以后,诗词里常常提到菊花,都是把菊花人格化了,作为有骨气的文人的象征。明代文坛“前七子”之一的李梦阳欣赏菊的独立不群的个性,便有“不随群草出,能后百花荣。细开宜进世,独立每含情。”之句;从王安石的“不忍独醒辜尔去,殷勤折为一”,可见菊也是一位“独醒”者;而在王建的《野菊》“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中,菊则生命力旺盛,小小身影默默地装点秋日的大地,它在平凡中显现出不平凡;菊花枯而不陨是它固有的特性,但在朱淑真笔下“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则形象地融入了她的不幸遭遇、倔强性格和反抗精神;陆游则称“菊花如志士,过时有余香”,秋风中数株晚菊,顶风傲霜,挺立东篱,散发着余香,这花中志士,和南宋时期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的抗金英雄,包括诗人自己在内,其遭遇、品格,是多么相似;当然还有陶渊明篱中那些淡泊、清高的菊。
4、贞洁的冰雪仙子梅花
梅花是中国古代常见的审美意象。它以其曲折多姿的形态,经霜耐寒的特性受到古代文人反复咏唱,诗人借助这客观之象,融进自身的主观之意,赋予梅花各种美好的品格。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融合为一体,梅花的艺术形象既
f有理性也有感情,激发读者的想象。体现在宋诗中,梅花的意象主要有三:一是象征志土、贞土;二是象征隐者、高土;三是象征美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