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的较低,但由于贷款利率在管制的同时,有企业“补偿化存款”等方式弥补,银行实际上得到的利率要高于官订利率标准,银行盈利率很高,而利率市场化就要取消“补偿性存款”这类优惠的政策。对此,日本银行机构起初并不赞成利率市场化。但由于80年代后,企业、个人、机关团体都可以参加短期金融市场的交易,使得银行存款大量分流。从1974年至1983年,日本的间接融资由94下降至72此时,银行业认识到不实行利率市场化,自身手脚反而受到束缚,必须要通过市场化才能挽回存款业务的下降。
二、日本利率市场化推进方式的选择
(一)存款利率自由化
1985年3月,引进市场利率连动型定期存款(MMC)以日本银行每周公布的大额可转让存单平均发行利率减少075作为上限,在此限度内,由各金融机构根据存款期自定利率,最低限额5000万日元,期限为1个月至6个月。1993年,市场利率连动型定期存款期限放宽至1个月至24个月,并取消了最低金融限制。
1985年10月,日本银行开始发行CD,最低金额限制是10亿日元,期限是3个月到2年不等;1987年4月,最低金额限制又降至1亿日元;同年10月,又增加了期限最短为1个月,最长为2年的大额存款品种;1989年10月,存款金额又降至1000万日元。
1989年6月引进市场利率连动型定期存款(小额MMC),最低限额300万日元,同年10月存款期限扩至3年。1991年初,存款最低额降至50万日元(1992年6月取消限额)。1991年11月开始实施300万日元以上定期存款利率市场化。1993年,包括自由利率定期存款在内,小额定期存款利率完全市场化。
1992年6月,日本又启动了流动性存款(指普通活期存款、支票存款、通知存款)利
f率市场化,即引入新型储蓄存款,使流动性存款的支付职能与储蓄职能分离,让具有储蓄职能部分的利率市场化,具有支付职能的部分无息化。这一过程直至1994年10月才得以完成。此时,日本基本上完成了除活期存款利率以外的存款利率的市场化。
金融债的票面利率和贷款信托的预期红利率的市场化。1986年6月金融债中折扣债的发行条件与小额MMC利率连动,1990年11月以后由各金融机构自行决定。1993年4月,将贷款信托(5年期)的预期红利率从长期优惠利率水平改为长期利率水平,后来又逐步与短期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并轨。
(二)贷款利率决定方式的改革
在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同时,日本的贷款利率市场化也在同步进行。1989年以前,日本的短期货款一直实行与法定利率连动的短期贷款优惠利率,即法定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