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差生”的转化问题
“差生”时刻围绕着初级中学的教学,从本人几年来的体会感到,在升学率对学校和教师还都很重要的今天,怎样对待“差生”的转化已成为不少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但是教育的公平性又要求我们更多的关注差生,教师的职业道德也正体现在这一点。
“差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有社会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方面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大部分“差生”都是后天形成的。在他们的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恶,而后放弃,为了要应付考试,只得背着沉重的包袱,硬着头皮去学,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正是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严重地影响着“差生”的智力发展,阻碍了“差生”学习上的进步。
下面就数学“差生”的转化工作浅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一、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培养差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1、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的抽象性的学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造成了“差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学时,应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象物理、化学一样,通过直观性使学生理解概念、性质。例如:在讲“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我们可以通过几组不同长度的三条铁丝,通过学生自己动手,问哪几组铁丝可以组成三角形,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铁丝之间有何关系?从而引导出上述性质。因此,加强直观教学可以吸引“差生”的注意力。又如在讲到七年级上册“等式的性质”时,我就到实验室借来天平,并特地找几位差生上台操作,让他们自己感受和体验等式的这两个性质对以后的研究方程的解法有着重要的作用。2、应加强教学语言的艺术应用,让教学生动、有趣。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随时观察全班学生学习情绪,更要特别注意观察“差生”的学习情绪,差生往往上课思想开小差、不集中,他们对教师一般性按部就班式,用枯燥无味的语言讲课听不进耳,对数学知识也不感兴趣。这时,教师应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如在讲到“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时,我就用到语文中的数学诗“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内几多僧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用尽不差争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吃一碗羹请问先生明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这数字诗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具有较强的益智作用。甚至间或讲一点笑话、数学故事,有时也能起到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