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父母,也向自己证明:我看过了,我学过了。这种少年苦事、少年心思,今天想来多么可爱。⑦当众朗读,是那时语文课上的一大快事,务求读得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不破句不倒句,以博得同学的羡慕,老师的赞许。童年就是这样一个痛快的年纪,展示自己不会被说成“出风头”,投入感情也没人认为是“做作”。我的朗读一向很好,又少年不知“羞”滋味,所以在一群很“老成”的同学中,我很容易争取到读书的机会。但有多少次“眉色飞舞”的朗读,我已经不记得了。⑧手里这册旧课本与案头的书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写在书中的字迹的颜色了。小时候对红颜色的字十分敬畏,全然不似现在,随手“朱批”。那个时候总认为红笔代表了正确,代表了辈分,代表了学问,是老师、父母才能用的。敬畏之余,更多是羡慕,期盼自己快点长大,这样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用红笔了。现在大了,这个愿望彻底实现了。所看之书,随手的圈画批注都是红笔,内容也都是自家之言了。自由是自由,但反而觉得少了些什么。⑨忽然想在这语文书里找找自己年少顽劣的痕迹,果然找到了。一看忍不住笑出声来,那是上课无聊时画在页脚的一幅简笔画,简单到画中仅有的两个小人全由不规矩的圆和歪歪扭扭的线组成。我会心地向后翻去,果然连续十几页都有。一页页单独看,是看不出个所以然的;连续翻过去,人物都活了。内容是两个武林高手过招,有持流星锤的,有舞狼牙棒的,还有在远处发气功的。翻着,看着,耳边犹闻打斗声。⑩在课本的方寸之地,在四十分钟里,忙里偷闲,上演一场场孩童心中最简陋的功夫戏,也算是老师眼皮底下最快活的童年了。11想起宋人章良能的《小重山》:“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却无从寻觅了。15根据提示,概括“我”年少时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1)小学跳级到初中,我遗憾少了童年乐趣;(2)儿时勤快做笔记,(3)当众朗读,(4)看到红颜色的字,(5)在课本页脚画简笔画;;。;
16品析第5自然段中划线语句的表达效果。(4分)17文章第⑦段写到“我”不知有过多少次“眉色飞舞”的朗读。请根据上下文揣摩“我”那时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写出来。(4分)18文末引用了宋人章良能词中的一句话:“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这句话引
f得恰当吗?请谈谈你的理由。(5分)三、(50分)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成长路上,繁星闪烁,每一缕星光都曾照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