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节选自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f12结合选文,分析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分)13请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1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进一步说明“我”当时“暴怒无常”,母亲在我发脾气时十分惧怕,远远躲开。B.本文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含蓄写来,以微小平常的生活细节感动人心。C.全文的情感波澜一张一弛、富有节奏,宛如一阕起伏有致的乐章,这是作者着力营造的艺术效果。D.“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暗示着作者当时悲凉的心情,为下文写母亲“挡在窗前”,又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作铺垫。(四)17分惟有少年心昝圣骞①整理书柜时,在角落里发现一旧课本,我有点好奇地想看看。伸手一拿竟感觉有点阻力,于是稍微用力把它从书柜壁上揭了下来,只听“刺啦”一阵响。②捧在手中,我慢慢地抚摸着它的苍老。几道灰白的折痕上,模糊的“昝圣骞”三个字告诉我,这是我十岁读初中二年级时用过的语文课本。③我一直认为,自己比同龄的孩子少了许多童年的乐趣,因为父母急盼着我成材,我五岁就进了小学。但妈妈还是嫌慢,于是又跳过了四年级,最后以小学的年龄上了初中。正常学龄孩子的童年是随着小学毕业而毕业的,而我的童年却一直延伸到初中。④看着十岁时读过的课本,“翻开它吧”,我对自己说,去找一找童年的踪迹。⑤长期被挤压在柜壁上,书页间已没了空气,很实在,也变得难以翻动。我尽量温柔地慢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纸,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无声无息,全然没有翻动新书时“哗哗”的响。这一连串的动作在我看来是如此慎重与长久,仿佛过去了一个世纪。我不敢用力,只想轻轻唤醒一篇篇记忆深处的文章,唤醒熟睡已久的九年前的心。一页页翻下去,仿佛是走进一片宁静的大海,波澜不惊。九年,竟让一本书也厚重了、成熟了。⑥穿过了《白杨礼赞》,望见了《背影》,看到了《杨修之死》……他们都被我打上了儿时的烙印空白处密密麻麻都是字。小小的年纪学那样的经典,只知道把老师讲的内容赶紧写下来。我那时大概属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那类学生吧,对课文大多是囫囵吞枣。只是在用一片片、
f一行行稚嫩而工整的文字,向老师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