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点和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建设。深化与国内外名校大院、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到2015年,新引进、共建科技创新载体5家,大幅度集聚优质创新资源。
8.加强国家级产业基地和试点城市建设。高起点推进杭州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现代服务业数字卫生产业化基地等国家级基地建设,优化功能布局,提升产业发展能级,拓展上下游产业链,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拳头产品。创新开展国家级试点和基地拓展区的认定工作,重点将高新技术产业类中的信息产业、生物产业、软件产业、服务外包产业、动漫产业等国家级试点和基地向具备条件的城区和县(市)拓展,拓展区享受国家级试点和基地的同等优惠政策。
9.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建设。加强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余
f杭经济开发区等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功能环境,增强创新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充分发挥其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前沿阵地作用。依托国家级、省级开发区设立一批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园,集聚一批科研创新企业和人才,使之成为区域创新基地、公共创新平台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提高对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的承载能力。
10.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盘活内部资源,引进外部资源,建设一批主要面向中小科技企业创新活动的公共平台。继续完善公共科技基础平台功能,发挥科技信息、科技文献、知识产权、标准数据库、仪器协作共用、科技成果信息等科技基础资源的共享作用。在有产业基础、科技需求的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建设一批专业(行业)创新平台。制定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和平台运行的相关政策,促进公共科技资源使用的公平性、开放性和社会化,以财政投资为主的实验室、工程中心等都要向社会开放。加快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各类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下转A4版)
(上接A1版)
f11.大力推进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建设。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坚持存量与增量相结合,在各区、(市)县分别建立特色孵化器。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利用各自资源优势,采取多方筹资、资源折股等形式创办多种经济成份、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