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的意义
2009年03月15日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而理工科院校则是为培养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服务的,致使学术型工程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中间出现断层,目前社会急需大批能将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物质产品和现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型人才。而地勘单位长期处于低迷状态,致使人才结构不合理,学术理论基础不强,地质人才出现断层等问题,当前,地勘单位正处在起步上升的最佳时期,怎样使地勘单位与地质类院校进行合作,弥补当前各自的不足,是一个迫切的问题。目前流行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社会)双赢的模式之一。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高校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自有人才的学历教育,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产学结合是促进科技、经济及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校企合作是办好高校教育、促进合作企业活力,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
校企结合的方式方法很多。就办学形式说,有企业办职校、职校办企业、“定单教育”、职校与企业联合办学、职业教育集团化等等。就师资队伍建设而言,有聘请“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职校教师到企业“社会实践”、蹲点调查。就教学而言,最常见的是“请进来,走出去”等等。不同的方式,各有所长,重要的是因“地”制宜,重在“结合”。因“地”制宜,即根据学校条件、专业要求来决定校企结合形式。目前,最佳的方式是高校与企业进行“产、学、研”的合作。
产、学、研结合是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所拥有的智力资源决定了它们适合开展科学研究和结合产业升级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而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即投入主体、研究主体、利益分配主体和风险责任承担主体。而各行为主体之间的联系以利益共享来缔结。
产、学、研结合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形式,可推动企业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智力”资源通过合作流向企业,与企业的生产制造技术相结合,实现技术的新组合;通过科技人员之间、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市场营销人员及生产工人之间的互相沟通与交流,实现了人才的新组合;产学研各方面掌握的各种信息包括最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