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创新为战略支撑,实现对工业文明弊端的修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
1
f文明建设的一大瓶颈就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虽然,国家政策对科技创新提供了大量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但是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仍然缺乏良好的科研体制环境。
(三)缺乏配套的法制保障
我国虽然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方向,也进行了相关生态环境立法工作,但是许多相关配套措施尚停留在论证阶段没有进入实际操作层面,或者很多法律文件属于提倡性规定、原则等,操作性不强,又或是相关执法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建设上的瓶颈主要存在于执法阶段,由于实行中央和地方分管的环境监督机制,地方处于经济发展或政绩的考虑,牺牲环境来发展高污染、高能耗但是高利润的企业,许多地区城市因招商引资,发展会造成严重污染的化工企业的新闻常常见诸报端。
(四)缺乏理念基础
虽然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在相关部门的倡导宣传下,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生态平衡等理念在全社会得到了广泛宣传,但是任意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仍旧屡禁不止,尤其是涉及经济利益的情况下。这主要是因为生态文明观念在我国兴起的时间并不长,并且生态文明理念的树立,要求人们在生活方式上做出巨大转变,所以,注定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另外,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和生态知识尚处于较低水平,生态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缺失比较严重,公众的生态意识对政府有着较为明显的依赖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代价值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环境污染治理的现实需要
生态文明建设突出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共生、和谐。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换来的则是大面积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代价。频繁的环境污染和严重的生态危机,不仅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损失,而且还使已有的部分成就烟消云散。因此,加速生态文明建设,采取与自然和谐的科技形式,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是当前治理和改善环境的重要手段和必然选择。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类建设有利于生态平衡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我国是人口大国,又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眼下资源供求不足的矛盾尤为突出。一方面,人均资源有限,人均土地面积和矿产储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资源消耗巨大,绝大部分依赖于进口。严重的资源紧缺和能源紧张,不断激化着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固有矛盾。因此,加速生态文明建设,推行循环经济,提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