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师大附中2009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期末
1.D(D项是边塞诗格调发生的变化,并没有直接进入边塞诗中。ABC项根据文章第③段的信息可知为正确选项。)2.B(A项概念范围扩大,在原文①段中有“边塞的概念是具体的基本上是陇右”的信息。C...项强加因果,综合原文①段中信息,“边塞逐步收缩于陇右的狭义概念上”唐初最重要的原因是“此时的突厥汗国,已控制了东至辽河上游、西至里海沿岸、南至大漠以北、北至贝加尔湖的广大地区”,而不仅仅是因为“突厥汗国觊觎中原内地”项时间范围缩小,在原文②段中有“当时被称为边。D..塞”的信息。)3.D(A项“只要……就……”的判断过于绝对。B项强加判断,原文②段中有“唐代边战频繁的地区,主要在三边一一西北、朔方、东北”的信息。C项根据原文④段中“也是锤炼边塞诗不可或.缺的元素”信息推断,造就边塞诗还有其它元素。)4.B(“降”是“招降”或“使……降服”之意。)5.C(②是表明他不徇私情,⑤表现他的忠勇,⑥是表现李通对太祖的忠勇而得到的封赏,不是直接表现他的“秉义不顾”)。6.A(“陈恭极力反对”错,是“为难”,可理解为“犹豫不决”)。7.(l)译文:有一年,遇到了大饥荒,李通倾尽家产赈济施舍灾民,同部下分食糟糠,大家都争着被他任用。“岁”(“振”“为”三处,译对一处1分,译出大意2分。)(2)译文:李通坚持正义,不顾个人安危,使怀有二心的人对他全都很服气,我非常赞赏他。(“秉”“贰”“率”三处,译对一处1分,译出大意2分。)8.深秋的夜晚,银白色的月光笼罩着大地,北风送来了阵阵凛冽的寒气。这样的背景之中,远远近近传来了此起彼伏的砧杵声,急促沉重,捣之欲穿。分)描绘出一幅在渺远、凄清的环境下,(3万杵千砧捣衣的宏大画面,分)(29.夸张。分)短短的一夜在思妇看来有如漫漫长年那样难以消磨。思妇试图以不停地捣衣来(1减轻自己心灵上无法承受的负担,来熬过这令人难以忍受的孤寂的漫漫长夜。分)(1“不为捣衣”句明言思妇们不是为了捣衣而彻夜不眠,造成疑问,从而引起读者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注意。(2分)“破除”句是对上句的阐释和补充。解释不眠的原因:对远戍边地亲人的思念。分)(210.(1)兰泽多芳草所思在远道(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3)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4)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