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对化学实验课的一些教学建议
作者:王玲玲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第07期
1充分备课
“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在课前对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其中教案是上课的谱,只有精心备课,才有可能上好课。化学实验教学更是如此。教师要通读教材,在把握课标,充分分析教材和了解学生的情况下,根据教材和课题,精心设计教案。设计出的教案既能揭示教材知识的内在联系,又能体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针对性,并富有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这是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
“生成”是生长和构建,是师生在与教学情境的交互作用以及师生对话互动中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产生的新问题、新情况。尤其是实验课上,在实验过程中,有可能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学生的动手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困难。事实证明,备课工作越充分,教学效果就越好。
2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去学习,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课程改革的理念是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学生如果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就会成为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动力。
在“二氧化碳”一课中,笔者从“死狗洞”的故事引入课题,通过对于故事的简单描述以及录像播放,引出所谓的“屠狗妖”二氧化碳,引起学生的兴趣。由于学生对于“屠狗洞”的故事十分感兴趣,一下子就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学生仿佛化身为一个个“柯南”,兴致勃勃地讨论着。接着笔者又将这个故事归纳成文字,启发学生从故事本身和文字中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从文字、故事等信息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多媒体
如果说动手做实验是化学实验教学基础的话,那么多媒体技术就是化学实验课的“推进器”。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概念及原理大多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且化学变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的结果。因此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学生较难理解。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动画模拟,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原理。如解释化学反应时,动画模拟“白磷分子”和“氧分子”,再分别拆为原子,最后重新组合为“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