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一、赵进平(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赵进平教授是我国专门从事北极研究的科学家,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极地考察和研究,为极地科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84年,赵进平作为首次南极考察队员参加了南大洋的考察。1995年,他作为7名队员之一参加了民间组织的我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的科学考察,靠滑雪到达北极点。1999年他参加了国家组织的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此后,他还参加了2003、2008和2010年的北极考察。最近十年,赵进平依托科技部和极地办的项目,组织中国海洋大学的飞机支持的加拿大多年冰区考察(2010),北极海雾考察(2014),以及两次北欧海考察(2014,2015)等4次北极考察。此外,赵进平努力推动12个国际合作航次,他本人参加了加拿大、美国、韩国等国家组织的北极考察8航次。他迄今15次前往北冰洋考察,具有丰富的极地考察经验。
随着北极科学的发展和对北极考察的强烈需求,赵进平除了开展传统的物理海洋学观测之外,不断创新性发展北极考察的方法和手段。他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光在海冰中侧向衰减的概念,并设计了埋入式观测方案,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他开发了冰底光学观测仪器,并依据仪器的数据获得了可靠的计算方法来计算海冰吸收的太阳辐射。他提出并推动系留气球携带的海雾光学剖面观测,成为国内外独创的海雾观测
1
f新手段。他坚持海洋光学观测10年,完成了14个航次的光学数据,使我国成为北极光学观测数据最多的国家。通过这些观测技术的进步,大大推动了北极科学的发展。
此外,他承担了海洋公益项目,开发并在北欧海布放了我国的大型海气耦合浮标,成为北欧海唯一的浮标,在浪高超过16米的恶劣海况下断续运行了3年。他组织开发了超长寿命漂流浮标,平均寿命达到22年。他组织开发了我国独创的上层海洋冰基海洋剖面浮标取得成功,至今已完成300多个剖面的测量。这些自动观测设备使我国的北极考察从单一的夏季考察拓展到全年考察,大大加强了我国的北极考察能力。随着布放在北极的自动观测仪器越来越多,现在拥有大浮标、漂流浮标和冰基海洋剖面浮标等多种实时数据。在学校的支持下,赵进平创建了国内首个北极实时观测中心,推动整个团队利用实时数据开展研究,为国内外用户分发数据,为未来北极观测网建设的数据管理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在北极考察的基础上,赵进平带领的团队专业开展北极研究,在海洋、海冰和大气各个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他成功地观测到光在海冰中的侧向衰减,获取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