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学士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加大,与三省六部制无关,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翰林学士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加大,与朋党之争无关,排除D项。10.【答案】B【解析】从出身、所在和结果的逐步变化可以看出地方独立性增强,故选B项;唐玄宗时期只是代天子巡边,并未形成藩镇割据,排除A项;代天子巡边只是宰相的一项职责,并不能说明分割了宰相的权力,排除C项;藩镇割据致使唐代战争不断,排除D项。11.【答案】D【解析】据材料“以水部员外郎通判歙州,南唐书”可知南唐时已有通判,但未知始设于南唐,故A项错误;据材料“有按察之名,无事权之实……督经总制钱为职业”可知没有监察的实权,但有“督经总制钱”的权力,故B项错误;依所学,地
f方行政权由州郡长官行使,故C项错误;据材料“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可知通判行使监督权,故D项正确。1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三司使脱离宰相的控制而总管财政”,三司掌管财政,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设立三司使一职,让其总管四方贡赋和国家财政,行政关系隶属于宰相”、“三司使脱离宰相的控制而总管财政,自成独立的体系,直接对皇帝负责”,把丞相行政权与财权相分离,最终加强了皇权,故B项正确;分割宰相权力是手段,目的在加强皇权,故C项错误;消除地方割据经济基础,意在强化以皇权为代表的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13.【答案】C【解析】史书虽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力求客观记录史实,故A项错误;唐承隋制,如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等,且材料只是记载隋炀帝的暴政而非制度,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唐太宗被塑造成明君形象,且对玄武门之变轻描淡写,却对隋炀帝的暴政详细记载,故C项正确;材料虽然提及魏征,但材料中的魏征是负责编订史书,而非谏臣身份出现的,故D项错误。14.【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军机大臣“承旨”时候,皇帝由“独见”变为“同见”,体现了君主防止军机大臣营私舞弊、篡改圣旨、独揽大权的目的,故选C项;军机大臣是皇帝的辅佐机构,无决策权,排除A项;由“独见”变为“同见”体现了军机大臣职权的削弱,排除B项;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同见”有利于旨意的准确下达,与行政效率无关,排除D项。15.【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宦官专权的前提是皇权不断强化的表现,材料中“侍人”“悉颠倒于其手”说明,明朝宦官的权力较大,控制了内阁,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