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犹如陶渊明喜欢田园悠然的菊花;就像张志和喜欢桃花流水中的‘青蓑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就如周敦颐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我寄情于芬芳的书香之中,受其浸染、熏陶,用书将自己渐渐垫高。”这里,作者为了诠释喜欢的具体内容,活用了张志和和周敦颐的有关诗文,既凸现了“喜欢”的外延,又突出了“喜欢”的内涵。这段话不仅富有诗意色彩,而且具有深邃的意境。在同一篇文章中,结尾写道:“书让我徜徉于想象的空间,穿越时空与我向往的人邂逅。在书中,我和李白一起攀登天姥山,采摘白云红霞;在书中,我和李清照共赏绿肥红瘦,在藕花丛中争渡;在书中,我和徐志摩一起漫步康河岸边,欣赏水底招摇的荇草;在书中,我和海明威一起出海打鱼,体验和鲨鱼搏斗的惊险;在书中,我还可以和孔子、司马迁、莎士比亚、雨果成为知心朋友……”作者把古今中外颇有影响的文学大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将他们的富有特色的诗文融会贯通,从而突出了题旨“倾心”。倘若小作者没有丰富的阅读经历,没有对名家名篇的透彻感悟,那么,要写出如此文质兼美的语言,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在知识积累的同时,要注意知识的活用。这样,学生才能写出富有诗意的语言。
三、在情感奔突中创新
生活的积累,知识的活用,是语言产生内涵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外化成语言的。“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情感的奔突是语言内孕成熟趋于外化的“催生剂”。人们常说,悲愤出诗人,不平则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是李后主的情感;“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李清照的情感;“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是徐志摩的情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苏东坡的情感……情感是特定环境下的产物,是一种“情”的涌动和“感”的奔突。因此,我们要为学生创设说话或写作的情景,使学生情动于衷,激活学生的语言储备,或慷慨,或舒缓,或豪放,或婉约,或热烈,或冷峻,或愉悦,或抑郁,或憧憬,或缠绵……从而,让学生的语言在情感世界中复活。
如,习作《当羽毛丰满时》。“雄鹰之所以能振翅高飞,是因为它的羽毛丰满了,翅膀硬了;是因为它经过无数次的尝试,积累了足够的信心。可是成功的秘诀在于积累。注重积累,当羽毛丰满时,我们就会享受到翱翔于天空的乐趣;注重积累,当羽毛丰满时,我们就能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