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312)分析问题A、(35)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证明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己,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B、(610)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C、(1112)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七、师生互动:研读课文。1、“格物致知“出自何处?是什么含义?A、“四书”中的《大学》开篇之“大学之道”B、含义是从探索物体而得到知识。而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的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2、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应有这种精神?A、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是通过接触事物和实地实验不断获得新知识。B、如果缺少格物致知精神,我们所学知识只能从书上获得,一旦面临真正的实验,就会不知所措,就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3、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病?A、传统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B、a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功课成绩好,但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b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缺点使得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八、说古论今: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壤上至今还没有诞生诺贝尔奖?谈谈你的反思。你觉得一个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主动塑造自己为国争光?可畅所欲言。九、走进文本:生自由读课文,进一步走进文本。十、巩固提高:做这课的《作业手册》。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美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先生告诉我们无论是学习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都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探究一下他是采用什么论据和论证方法来说明道理的。
二、默读课文:学生默读课文在书上找答案。(事例论据,道理论据;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
三、师生互动:继续研读课文。1、用文中语句回答什么是“实验的精神”?
实验的精神就是积极的探测,细致具体的计划。2、第8、9两段都是论述“实验”的内容,删去一段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8、9两段分别运用了事例论证和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