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与仁的不同境界有什么不同?解说:“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就是孔子所说的“必也圣乎!”的境界。这当然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不仅一般人做不到,在孔子看来,就连尧舜那样的圣人也没有完全做到。仁的境界就不一样了。仁的境界,只要你努力就能达到,因为那不过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罢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当自己想做什么的时候也想到别人想做什么。将心比己,推己及人。说到底,也就是曾于所概括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面“忠”的一方面,加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的一方面,就完整地构成了孔子所谓“一以贯之”的“道”这个“道”。不是别的什么,就是“仁道”。从某种意义上说,圣的境界是天才和英雄的境界。所谓时势造英雄,天才和英雄的业绩实际上不是单凭个人努力就能创造出来的。所以也可以说,圣的境界实际上不是个人的境界。因为“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而仁的境界则是普通人所能企及的境界,是从我们自己身边做起的境界。所以,我们所能做到的,也不过是努力实行仁道,使人人都有一颗仁爱的心而已。
三孔子言志526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日:“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f重点词:盍:何不伐:自夸施:表白安:使动用法探究:师生三个人谈志向,你认为谁的境界最高?子路:求仁,豪侠,讲义气。颜渊:不违仁。道德修养非常高,不自夸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两个学生一武一文的志向,一个豪爽,一个隐忍。孔子安人:世界大同的理想课堂小结:1、忠恕的基本内涵及其不同角度:忠,就是要求自己尽心竭力,积极为人;恕,就是推己及人,宽厚待人。前者从积极“为”的角度去做,后者从消极“不为”角度去做。2、实践仁爱的方法: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帮助别人有所为。”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不强人所难。忠恕是实施仁爱的基本准则,对人的要求非常之高,常人难以做到,孔子是最接近仁爱的人。四仁爱的实践101715429107271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2子食于有丧之侧,未尝饱也。3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必趋。4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探究:1、比较第1句与第4句,两者有矛盾吗?2、中国人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