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80年代以来的成果:第一、主动性研究,第二、反思性研究、第三,合作性研究;第四、社会文化研究。目前,美国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1)研究领域已从行为主义转向认知心理学,即由SR范式转向认知范式;(2)在学习观上,由强调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强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3)从着重对学习问题的研究转向对教学问题的研究;(4)从注重实验室纯理论研究转化为重视教育实践的实际应用研究;(5)从理念的狭隘、零散转化为理论的完善、整合。
1
f中学教育心理学教材
二、前苏联教育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产生阶段(十月革命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于1867年1869年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这本著作被认为“奠定了俄国教育科学的科学研究基础”。俄国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卡普杰列夫1877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也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2、发展阶段(十月革命后)(1)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建立(1918年至30年代末):贡献比较大的是维果斯基(创立“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提出最近发展区)、布隆斯基(《科学的心理学概论》1921年)和鲁宾斯坦(贡献在于他确立了心理与活动相统一的原理)等。(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奋力前进时期(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末):(3)完善并逐渐形成自己特点的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至90年代):特点:1、注重与发展心理学的结合,开展了许多针对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研究:如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研究,还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学科(年龄与教育心理学)。其主要标志是出版了AB彼得罗夫斯基主编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1972年)和MB加梅佐等主编的《年龄和教育心理学》(1984年)。2、在学习理论方面,形成了最有代表性的两大派别:“联想反射”理论和“学习的活动”理论。3、比较重视人际关系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他们运用人际关系层次测定的方法,进行综合研究。来源:考试大三、中国教育心理学发展:1、教育心理学思想的起源:观点:关于学习动机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关于学习过程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循循善诱”等;关于因材施教原则的“求也退、故也退;由也兼人,故退之”。但没有形成严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