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感表达的重任。因此对于天性好动的中学生来说,音乐更多地需要学生的身体动作参与。例如,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身动”的机会。包括动口、动手、动脚、动体态,让学生参与创造,将自己所获得的审美体验充分表达出来。但“身动”的参与必须是在“心动”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身体动作是内心体验的真实写照。所以这时学生的“身动”是自觉的,而不是表面上的身体参与。
音乐教学强调蹦蹦跳跳,敲敲打打,交流讨论,即兴表演这些“身动”的参与,但在某些情况下,更需要浮想联翩,心潮澎湃这类心灵震颤的“心动”。特别在音乐欣赏中,表面上表现为
f一种安静状态,但内心却在剧烈地震颤,被音乐所描绘的情景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与音乐完全融为一体。这样表面上的“静”,深层是“动”——没有游离音乐外的喧闹嘈杂,更没有哗众取宠的虚假表演,唯有音乐浸润心灵的陶然沉醉……这样的“心动”才是音乐中高层次的动。
教师在指导学生音乐实践活动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创造,中学生的音乐创造活动常常是从模仿入手的,通过模仿,以有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创造性学习。教师要注意在音乐创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启发学生想象自己的创造效果,先描述,再与实际音响对照,如此反复练习,使学生的内心听觉与创造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在关注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同时,更要关注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则追求一种无权威的学习机制,追求一种、和谐、双向交流的教学氛围。要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凭借音乐交流审美信息,这里没有智力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那种权威性和强迫性,教学双方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关系。音乐教师要勇于从传统的角色中跳出来,变“教书匠”为教学设计师、“指导者”、“合作伙伴”,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创造宽松、融洽的人际环境。音乐课堂上,学生可以说不。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允许质疑,鼓励探索,尊重学生对音乐的不同体验与独立思考。
三、课后的教学反思
f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包括课后)反思。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要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只顾课堂气氛的热闹,却缺乏了学生心动的体验。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关注到每一为学生,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学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