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教学目的,反而会削弱学生对音乐课的激情,使其产生厌恶情绪。因此,教师们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对于南方的学生可以考虑采用流行结合京剧的方式进行授课(比如以介绍百事可乐举办的京戏大赛等来引入课题),学唱的部分可以调到欣赏课的教学内容上,适
f当地引导学生去尝试和接受,同时可以插入粤剧的内容,让学生去分析京剧与粤剧的异同。
课堂内容的设置不可墨守成规,可通过普查的方式去掌握学生内心的动态,设置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增进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例如在沿海地区,针对学生热爱港台流行歌曲的情况,可以适当增加些内容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流行歌的教学内容。比如《学生歌》、《强》都是很好的教材。学生热情高涨,学起来分外积极,课堂效果十分好。适当增加课外的内容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对开阔学生视野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此外,课件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既能使学生从感官上直接体验内容,又能使学生对内容产生兴趣。只要在教学中适当引导他们去思考,鼓励他们积极讨论问题,就能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更好地创设情景,提高教学手段,需要充分利用录音机、幻灯机、录像机、VCD机等多媒体教学工具,将音乐中的图像、内容、节奏等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调动他们的眼、耳、手等多种器官,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二、注重学生在实践中身心的体验及创造新音乐课标指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将学生对音乐全部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这里的参与是指学生全方位、全身心的参与。既要有身体四肢——“身动”的参与,又要有心灵、思维——“心动”的参与。
f音乐活动是最生动活泼、最富有生命力的创造性活动。它需要活动主体精神与肉体、心理与生理的全方位参与。新课程标准推出后,在一段时间的实践中,有些教师过于强调学生的“身动”的参与,表面上热闹,而实际教学效果甚微。音乐课很大程度上是那种“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只有当学生全方位参与音乐活动时与音乐容为一体,亲自、主动去探寻、领悟、体验,才有可能对音乐真正理解和把握。因此,在音乐课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身动”与“心动”的一起参与。
托尔斯泰说过:“在自己心里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样感情之后同工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音调所能表达出这种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可见,人的内心情感是需要内在表达的。音乐则以动作、声音等可见、可听的动态形式承担了人类情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