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彭红霞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03期
摘要:在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包含许多经典的人文思想内涵,尤其是在《论语》中,更为深刻。这些人本思想对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无疑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人本思想《论语》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孔子及其《论语》中的人本思想
孔子学说体系的核心是“仁”,它体现了孔子对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等思想的思考。孔子对“仁”有种种解释,但首要的是“爱人”。(《论语颜渊》)孔子指出人是区别于野兽的社会人,认为“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论语微子》)人既然是社会的人,就必然有着某种共同的特征,这就是“性相近也”,(《论语阳货》)人都有人性。共同的人性使人们组成了社会,而“仁”则起到了调节人们社会关系的作用。正是在此基础之上,孔子创立了囊括着为人之道、待人之道、治人之道的关于人的学说。
孔子的为人之道思想大多是关于人格道德修养的思想。孔子认为为人之道是人自身发展的根本,是实现人的最终目标的前提。并强调个体道德修养的最终归宿是“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强调主观能动性在道德修养方面的作用,指出“为人由己,而由人乎?”(《论语颜渊》)“我欲仁而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并认为“通过主观努力和自我修养而能够达到‘仁’的要求的,就是君子,反之则为小人。”[1]这充分表明了孔子对以自觉、自强、自为为前提的人的主体性认识的加深。
孔子的待人之道则是关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思想,孔子的总原则是“仁”,即“爱人”。具体说来,就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和为贵”(《论语学而》)。其理想是实现全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实现的手段是以个人主观努力为主,先求诸己,后推己及人,乃至影响全社会。孔子认为,个体在实现自我的同时,也应当尊重他人自我实现的意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他主张从“亲亲”出发,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爱人的行为,力争做到“泛爱众”(《论语学而》)的博爱。孔子认为,“爱人”就要承认他人的地位和尊严,尊重和关怀他人。也正是在这个理念基础上,孔子提出了“孝悌”的观念。正如孔子的弟子有若所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