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病传播带来的社会恐慌;高密度开发及管理不善带来的空间混乱;低效率扩张和长距离运输带来的食物足迹延长等。因此城市如何在重重挑战与危机中,因应各种变化,保持自身的发展活力,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1。发达国家面临严峻的脆弱性问题,根据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对美国361个城市的评
f测,美国402的城市弹性处于差或极差的状态,其中较为知名的城市包括迈阿密、洛杉矶、亚历山大和奥兰多[1]。由于气候变化的全球效应,使得世界绝大多数城市都可能受到由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冲击风险。以城市洪水为例,瑞士再保险最新报告对全球616个中心城市内17亿市民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进行对比,发现水灾威胁的人数超过其他任何冲击,并指出亚洲城市的水灾风险最大2。随着我国快速化的进程,在防洪、公共安全、空气污染和暴雪等方面也暴露出了严重的问题,如北京721水灾20127、青岛输油管爆燃201312、京津冀、长三角灰霾201312和北京延庆52年来最大暴雪2012113。伴随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综合负载的加大、气候变化等生态环境要素而导致的城市问题等,使得城市的脆弱性正逐渐成为影响甚至制约城市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国外学术界、规划界和政府间组织正在强化对弹性城市或城市韧性的理论认知,启动多项战略性研究示范工作,提出在世界范围内构建弹性城市的倡导2。二、目前研究进展21概念界定弹性概念最早起源于生态学,由美国学者Holli
g提出,随后不同的学科开始介入研究。不同学科的学者均认
f为,弹性最基本的含义是系统所拥有化解外来冲击、并在危机出现时仍能维持其主要功能运转的能力。不过,不同学科的研究侧重点不同3,有的学者强调缓冲力,有的强调灾后恢复的速度4。Alberti等将弹性城市定义为:城市一系列结构和过程变化重组之前,所能够吸收与化解变化的能力与程度。弹性联盟Resilie
ceAllia
ce将弹性城市定义为:城市或城市系统能够消化并吸收外界干扰,并保持原有主要特征、结构和关键功能的能力5。但实际上弹性城市不仅包括城市系统能够调整自己,应对各种消极的不确定性和突然袭击的能力,还包括能将那些积极的机遇有效转化为资本的能力6。22弹性城市的评价指标研究与实践目前世界范围内关于城市弹性的评价指标研究与实践有以下几个类型2:221弹性城市指标体系联合国减灾署于2012年确定了该指标体系,构建了“让城市更具韧性十大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制定减轻灾害风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