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习惯受到了那些因素的影响笔者对自己所在学校的36年级学生12个班级共计532名学生其中男生271名占507女生261名占493进行了一次书面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调查情况的分析笔者发现学生的个体行为主要受到了以下四个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1、个体价值观
个体价值观指小学生对自己和他人个体行为的价值取向持的评价标准和尺度。问卷14题“你对父母、长辈的关心看法是……”有83共44名学生选择了“理所当然”有38共20名学生选择了“心里觉得烦不理不睬”。从根源深处看我们不难发现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的价值判断才把父母、长辈的爱当成了理所当然的事不存感激之意甚至当成是一种烦心的事更没想到应该用力所能及的方式予以报答。问卷19题问及“班上有个别同学不遵守班规、校规与老师公开作对时你的看法是……”有66的学生共35名认为他们“勇敢”敢于同老师作对有41的学生共22名为他们鼓掌。我们可以看出正是因为没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不知道什么是正气什么是歪风邪气才出现了66的学生认为这种公然与老师作对的行为是“英雄”行为有41的学生对班级班风建设持赞成歪风邪气的态度。
2、个体需要
个体需要指小学生个体行为不满足于现状且要改变现状的一种内驱力。这是个体对某种目标包括合理与不合理的现实与不现实的的渴求或欲望。如问卷8题“当班上有同学成绩超过你时你的想法是……”有89共47名学生选择了“不服气、嫉妒他挖苦他”。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小学生有追求进步的需要但这种正常的渴求变质为了不健康的心态产生了嫉妒心理。问卷4题“你觉得你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注意了吗如果没有你会采取什么方式来赢得。”有67共35名学生选择了“用调皮、上课时故意做出违反纪律的言行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注意本是
f一种正常的心态却演变成了不遵守纪律的内在因素。
3、个体行为能力
个体行为能力指个体实现教育者期望目标具备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辨别是非能力、鉴别美丑能力等。小学生处在人的成长期生活经验缺乏对人和事缺乏应有的判断力有很多行为不是由于知道不对才这样做的而是由于理解能力、辨别是非能力、鉴别美丑能力的制约造成了他们不知道怎样做才是合符正确道德规范的。所以个体行为能力的缺乏是造成小学生行为习惯偏离的重要因素之一。
4、环境情景
环境情景指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社会客观现实。包括社会文化、社会风气、传播媒价导向功能以及家庭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条件等。问卷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