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伟大的中国革命》读后感
《伟大的中国革命》的作者是美国人费正清,正因为他是一个异国的著名学者,因此,对于中国的革命必然有着不同于一般中国学者的看法,因此为我们研究中国这一段历史提供了不一样的观点、看法和史料,促进了历史研究的发展。
本书写中国革命主要是写中国从18001985年期间的中国革命。一部跨越了近两百年的中国近代史,当中有过有和平、有战争、有改革,但我们可以把和平年代看做是一种平和的改革或者是没有硝烟的战争。如果没有和平年代的积淀就不会有轰轰烈烈的改革和惨烈的战争。
本书的第一部主要写晚晴帝国的成长与蜕变。满清统治者把中国传统的中央集权封建制度发展到了顶端。但也意味着盛极而衰,必定走下坡路。科举制度从隋朝创立以来到清朝继续沿用(内容方面有些变化)这使得中国知识分子被束缚在儒家经典之中,而不是去创造,不是去用科技去改造世界,甚至是什么是科技都没有这样的概念。学而优则仕,这在中国古代占据了主要地位。我觉得在这一章里面写的最好,也是中国传统大家没有意识到的地方是这一点“因为这个帝国拥有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人口和丰富的廉价的劳动力”,当科技创新的成本远远高于一般劳动力的成本是,又会有什么人愿意去去创新,去做这样的亏本的生意呢?以此我认为中国丰富的廉价的没有什么科技含量的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劳动力到这是反而成为了这个集权王朝的阻力。那么这样的一个帝国的瓦解是必然的,外来因素的影响只是使这个帝国的瓦解速度加快罢了,正如书中所写道的“国内的发展以使帝国分崩离析,新的社会力量脱颖而出并总将使中国的生活革命化。随着帝国内部农民起义的爆发,再加之八旗制度的衰落,这使得帝国不得不依靠汉人去掌兵,在镇压这些起义的同时一些开明的士大夫已经意思到自己在器物方面与西方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李鸿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们开始了中国向现代化的努力,但仅仅是在器物方面,事实证明,这个偌大的帝国已经是强弩之末了,没有从根本上去变革他是不可能挽救它的。要是从这一方面上来讲,西方的入侵反而为中国提供了一个走向现代化的机遇,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不可能也不会快速往现代化方向发展。
本书的第二部分主要写晚晴帝国秩序的变革。主要从两个方面去描绘中国的救国存亡运动。第一个是改革,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是许多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不仅仅在技术、军事上落后于西欧,也比近邻的小小的日本落后,在制度成面上也一样,因此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