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吸收转移的能量全部给了输出(或者输入),换句话说,它自己就是个吸收二极管。2、从最后效果上讲,对一个理想二极管进行RC吸收的效果,等效于一个有反向恢复的二极管。其中,VR反向恢复电流,RC反向恢复时间。什么意思呢?对一个快恢复实施RC吸收,其效果等效于一个反向恢复时间更长、反向恢复电流更大的二极管。换句话说,一个慢恢复二极管等效于一个附加RC吸收的快恢复二极管。3、如果胆敢对一个二极管实施RCD吸收,情况就更加惨不忍睹,其效果甚至连工频整流二极管都不如。4、如果对一个二极管实施如同无损吸收那样的LCD吸收,。。。我觉得拓扑都已经变了。正好碰到一个5KW的buck案子,来看看二极管上的反压尖峰是怎么来的。
f电路如图,频率80K,占空0。7,输入375V,输出250V,电流连续。在所有可能的地方都放一个20
H的等效杂散电感,得到如下反压波形:
其中:二极管反向恢复电流峰值12A,反向恢复时间差不多30
s
f逐个取消某个电感,得到如下数据:
结果往往是出人意料的,只要输入回路或者D回路的等效电感中的任意一个消失(不需要同时消失),则二极管反压尖峰完全消失,而对其他地方的等效电感的大小和存在与否完全没有关系。注:采用不同型号的快恢复二极管,上述数据可能会有差异,但是总的趋势是一样的。通过仿真验证,对于Buck,我们可以得到以下重要认识:1、输入回路和二极管回路的分布电感,是引起反压尖峰的罪魁祸首。与输出滤波回路无关。推论:输出滤波电容是不是接地中心无关紧要。2、输入回路或者二极管回路的分布电感中的任意一个消失,则二极管反压尖峰消失。推论1):二极管反压尖峰跟这两个回路的分布电感关系大,跟二极管反向恢复参数关系不大。即:二极管反向冲击电流不会引起反压尖峰。推论2):只要采取减少二极管回路的分布电感这个单一措施,就能够有效地减少二极管反压尖峰,使得处理二极管反压尖峰成为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推论3):上述措施下,即使增加输入回路的分布电感也不会增加二极管反压尖峰,这就允许我们在输入回路故意增加以达到缓冲或者软开关目的的感性元件。
f3、输入回路和二极管回路的分布电感都要影响开关管反压,只有这两个分布电感同时消失,开关反压尖峰才会消失。推论1):上述推论2的措施,同时是减少开关反压的重要措施,一举两得。推论2);由于上述措施不能完全缓解开关管的反压尖峰,因此开关管应当单独考虑吸收,且与二极管吸收无关。推论3):开关管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