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2、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3、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二、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2、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三、教学难点:1、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2、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第一节
一、导入:由《书愤》导入。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陆游是一个高产的作家,其诗作今存9000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陆游的诗歌为什么主要表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这与他的家世和经历有莫大的关系。首先看陆游的家世: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常常谈论国难国耻至痛哭流涕,饭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再看看其经历: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了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这样的家
f世,这样的经历,促使他产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愿。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并且在政治上一再打击排斥陆游。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三、结合注释,扫除字音、字义障碍,初步理解文意。1、教师讲解第一自然段重要词句:2、学生翻译本段词句:3、质疑、释疑:A、本段写何处之景?作者给我们介绍烽火矶戍守情况有何作用?烽火矶。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B、勾画出本段写景的句子,突出了烽火矶怎样的特点?高峻、怪奇等特点。C、本段写景采用怎样的顺序?先写远视所见,只不过觉得烽火矶“突兀”罢了,除此之外别无佳处。再写近观,近观之景则异彩纷呈。D、这种远近对比的写法有何作用?不仅使人的认识一步步真正认识到烽火矶的佳妙之处,而且能收到曲径通幽的艺术表达效果。4、教师讲解第二段重要词句。
第二节
f一、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知识点:二、学生翻译第二段词句:三、质疑、释疑。1、交代小孤山上有戍兵把守,说明了什么?小孤山也是江防要地。2、勾画本段景色描写的语句,说说本段作者给我r